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作为古代文人创作源泉之一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更是绽放出炫目的光彩。我们可以透过一篇篇诗词,重温旧时节俗风光,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与才思。
为了让广大读者朋友们通过品读古典诗词,更好地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南国书香节期间,韶关市图书馆在8月21日上午10时举办善美韶关【风采学堂】第289讲:全民阅读之古典诗词里的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地点在市图书馆八楼报告厅进行,由李旻静老师担任主讲人。本次活动共吸引了45名读者参与。
李老师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上,为我们奉上了第一场关于古典诗词里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讲座,此前的讲座上讲述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以上传统节日有关的古典诗词。本次讲座李老师便从七夕节入手,中秋节来暖场,以重阳节结尾,给在场的读者们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
七夕是一个特别的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李老师通过七夕节的起源——牛郎织女的故事,给大家讲述了许多唯美浪漫的诗词。其中,最具代表的是:
长恨歌(节选)白居易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中秋节,节期在每年农历九八月十五日。人们总喜欢将中秋节和月亮联系起来,团圆是它最主要的民俗。一代词人苏轼的中秋感怀之作,也是由月而起,百转千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节,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一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不尽的思乡怀亲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场讲座在小读者们稚嫩而不失整齐的诵读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