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民族的传统节日。
如果仅把端午节的习俗简单定义在吃粽子,那就太过于肤浅。
在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声愈发高涨的今天,我们联合韶关汉服在韶关市图书馆八楼报告厅共同举办了【风采学堂】第39讲活动。
我说,这次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十分的热闹。可又偏偏不想走套路说如何如何的好,只好拿出了图与真相,和大家共同分享。
图一、吴刀剪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
汉服社的同袍们依旧是如此的给力,上午便早早地来到了现场,换上了华丽
整洁的汉服,为市民朋友带来一场端午文化大餐。
图二、两“翁”今在何许,唤起一樽同。系住天边白日,抱得山间明月,我亦遂长终。何必翳鸾凤,游戏太虚中。
最开始的互动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向读者朋友介绍在各种传统节日中,那些被淡忘的传统习俗。如端午节的五色缨、雄黄酒、艾草和菖蒲,每一件物品都有自身的独特意义。
图三、点雄黄,祛五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大人常备雄黄酒,在小孩的额头上点出个“王”字,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图四、杖钺褰帷瞻具美,投壶散帙有馀清
投壶源自于射礼,郑注《礼记》云:“投壶,射之细也。”又司马光《投壶新格》云:“其始必于燕饮之间,谋以乐宾,或病于不能射也,举席间之器以寄射节焉。”由此可知,投壶是由于场地因素或个人因素的限制不能举行射礼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因此投壶与射礼在仪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二者都以司射为仪式的主持者,二者都用《狸首》为节等等。作为礼仪的一种,投壶不仅继承了射礼的仪节,还继承了射礼正己修身的礼义,正如清徐士恺《投壶仪节》云:“投壶乃射礼之变也。
图五、射五毒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射五毒”是一种端午习俗活动,用弓箭石子射打蝎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以驱除“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称为五毒,人们为了预防五毒之害,便印画这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或射箭,使其不能横行,是一种辟邪遗俗
至于射五毒的效果嘛~~~
图六、编五彩,系出五丝命可续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始于我国古代的古老习俗,起初是在端午节,民间用红绿黄白黑色五色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是对女孩子的美好祝福,因此端午节最初又叫女儿节。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图七,包粽子。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不管你信不信,粽子在网络上已经成了端午节的文化符号。不少人把端午节直白地称为“粽子节”。不管是南方的肉粽还是北方的甜粽,包住的是一代一代中国人的节日情怀,而端午节的文化习俗,便在这年年粽香中得到传承。
至于你说这次的活动好不好玩?效果怎么样?
你看,就连小朋友都会包粽子了~~结果你说呢?